【校庆征文】忘不了倒在讲台旁的老师
这是发生在28年前的事。
1985年,我就读于武汉大学首届作家班。
全班24人,除我以外,他们都是当时有一定影响的作家。如创作小说《小镇上的将军》的陈世旭、创作报告文学《中国农民大趋势》的李延国、创作诗歌《请举起森林一般地手制止》的熊召政、创作电视剧《乌龙山剿匪记》的水运宪、创作电影《苗苗》的严婷婷……
正是这样一班人,使得来授课的老师都非常“慎重”。
11月26日,星期二,下午是古典文学讲座。讲师是付生文,年近40岁。他为给我们授课,早就作了充分的准备。课题是“论韦庄”,这曾是付老师当年研究生毕业论文。
来听课的除了作家班以外,还有许多不同年级的同学。人很多,授课点是一个梯形的大教室。我们班坐在前几排,人来得很准时,来得也很整齐。因为我们各自有选修课,像这样全班聚在一起听课的情况很少见。
上课的铃声一响,付老师就出现在讲台上了。其实,他早就等候在讲台边。
付老师中等身材,体质很单薄,脸色略显苍白……我是第一次见到付老师,也是最后一次见到他。当时,谁也没有想到这是付老师的最后一课。宁静的教室内,看不出一点异常的迹象。付老师认真地讲着,同学们认真地听着。付老师认真地在黑板上写着,同学们认真地在本子上记着。课堂内除了笔和纸的悉索声外,就是付老师的授课声:
“韦庄是唐代最后一位有成就的诗人,也是我国词坛上最早的杰出词家。”付老师将韦庄的艳诗丽词一一道来。他讲得绘声绘色,同学们听得如醉如痴。
只见付老师换了一支又一支粉笔书写,擦了一次又一次黑板。两个多小时下来,粉笔灰撒满了讲台。付老师的胸前也是灰白一片,难怪人们尊称教师是“吃粉笔灰的人”。
这时,教室外正刮着寒冷的北风,可付老师的头上却挂满了豆大的汗珠。他一边擦汗一边背诵韦庄的小令《菩萨蛮》:
人人尽说江南好,游人只合江南老。春水碧于天,画船听雨眠。垆边人似月,皓腕凝霜雪……
突然,付老师的声音中断了!只见他猛地向前一窜,同学们正在吃惊时,付老师的声音又断续地响起。他直愣愣地瞪着双眼,努力地念完了最后两句:
未老莫还乡,还乡须断肠。
就在“断肠”二字落音时,“扑嗵”一声,付老师倒在了讲台旁。教室顿时静若空谷,同学们都惊呆了!我们坐在前排的几个人,赶紧冲上去搀扶付老师。这时他已经不能说话了,双眼紧闭,脸色铁青。
很快,救护车来了。就在我们抬起他的瞬间,付老师一把抓住了讲台!僵硬的右手在撒落粉笔灰的讲台上,划出了五道手指的指印……
当时,我们是怎么离开教室,怎么回到宿舍的,已经记不清了;只记得当夜传来了付老师不治而亡的噩耗。
接着又听到有关付老师猝死的三件事:
一、他极其清贫。家在农村,生有三个孩子,加上妻子全家五口人的生活,仅靠他一人微薄的薪金维持。平时连像样的猪肉都买不起,偶尔买的也只是五花肉。可他为了给孩子补充营养,自己从不动筷子。
二、熬夜写书。当时付老师还是一名讲师,要评副教授需要有著作。于是,付老师就熬更守夜地伏案著书。
三、为了给作家班上课,连续加了几个夜班备课。
同学们听后非常难过,当即开始了为付老师募捐的活动……
追悼会上,易中天老师写了一副挽联:
学富五车,才高八斗,叹人间从此惜年少;
生计九流,家徒四壁,问天意何时重斯文。
——这挽联说尽了我们当时的心情。
付老师走了,留给了我们不尽的哀思。
我是第一次亲眼看见老师倒在讲台上,怎么也忘不了那个瞬间。后来在我参加创作的电视剧《和平年代》中,将这一感人的情节用在了剧中主人公身上。
付老师走了,我常常被一种不可名状的东西所震慑,为什么付老师最后念到“断肠”时,他就真的离去了?
当然,最让我难忘的是付老师留在讲台上的指印。那是他作为教师留下的最后遗言,讲台是他的生命价值所在,他舍不得离开教学的讲台。
感谢师恩,我们能在毕业后有所造诣,也正是这一座座讲台所做的基石。
今天,在纪念母校120周年校庆时,我们不能忘了这种珞珈情,更不能忘了倒在讲台旁的付生文先生。(作者系中文系校友,广州校友会《羊城珞珈情》编辑部供稿)